第19章 卖空与逼空——史上有名的市场操纵案例
我不知道何人从何时开始把“操纵”这个词和在股票交易所大批量卖出证券的行为联系起来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常见的推销商品的操作过程。设法压低股票价格以便低价买进、搜集筹码,也被称为操纵。但前者的操作和后者的操纵是不同的❶。不必自甘堕落地采取非法手段,也可以实现操作目标,不过要完全避免可能在某些人看来不合法的一些做法是非常困难的。
(注❶:证券市场大额交易和常规交易显然有很大的不同,对常规交易的连贯性有显著影响。典型的大额交易既包括证券的初始发行卖出,也包括证券持有人出于投资、并购、分拆等目的的大额买卖。本书主人公“我”习惯于大手笔交易,有深厚的大额交易市场经验。原著“操纵”和“操作”用的都是同一个英语单词“manipulation”,译者根据文意和自己的理解用这两个中文词语来区分。)
在牛市行情下,如果你打算买入一大笔股票,怎样才能避免由于你的买进而把价格推高呢?可能很成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和许多方面都有关,无法给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除非你说:或许可以通过非常机敏的操作。举个例子呢?嗨,那取决于各种条件。你不可能给出更具体的答案了。
我对我的生意的各个方面都抱有深切的兴趣,当然,我既借鉴别人的经验,也从亲身经历中学习。不过,如今要从经纪行营业部下午收市后大家聊起的趣闻轶事中学会如何操作股票,恐怕非常困难。过去的绝大多数诀窍、手段和应急方法要么已经过时、无效了,要么是非法的、不可行的。
股票交易所的规则和条件都已经改变,诸如丹尼尔·德鲁、雅各布·利特尔(Jacob Little)或杰伊·古尔德(Jay Gould)五十年前或七十五年前的那些传奇故事,即便说来准确而详尽,也很少有听取的价值了。今天的市场操作者不再有必要考虑他们曾经做过什么、怎么做的了,就象西点军校学员不再有必要通过研究古人的射箭术来提高操作大炮的实用弹道学知识。
另一方面,研究人性的因素可以给予我们有利的启示,比如说,人类求安畏难,宁愿相信那些让他们感到安逸的东西;人们允许自己——岂止允许,简直是强迫自己——深受贪娈和恐惧的摆布,一般人往往由于草率随意的习性而在投资中所费不赀。
恐惧和期盼是永恒的人性,因此对投机者心理的研究也一如既往具有价值。虽然武器改变了,但是,计谋还是那些计谋,不论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内还是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
我认为,对整个交易行业最精辟的总结出自托马斯·F·伍德洛克(Thomas F. Woodlock),他写道:“指导股票投机成功的原则建立在以下假定之上:未来,人们将继续重复过去曾经犯下的错误。”
在景气的时候,这是公众参与市场最高潮的时期,这种时候根本不讲究任何细节,因此浪费时间讨论到底是操纵市场还是正常投机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这么做,无异于在下雨天力图找出同时落在大街对面屋顶上的两点雨滴有什么不同。
肥羊们总是指望天上掉馅饼,坦白地说,所有的景气时期总是对肥羊们产生吸引力,人性的贪娈和无处不在的繁荣刺激了人们赌博的天性。企求轻松赚钱的人们最终不可避免要为追求这种特权而付出代价,无数事实决定性地证明,这种特权在喧嚣红尘中根本不可能找到。
当我听人说起旧时代的交易经历和种种伎俩时,起初总是以为1860年代和1870年代的人们比1900年代的人们更容易上当受骗。然而,你每天或者隔天笃定可以从报纸上读到最近发生的庞氏骗局(Ponzi)、某间对赌经纪行遭突击查封,肥羊们的千百万资金一夜消失,汇聚到主流储蓄遭通胀侵蚀日复一日的悄然消损之中。
当我刚刚来到纽约的时候,人们对“洗筹”和“对倒”纷纷扰扰,因为这类行为是股票交易所禁止的。有时候,洗筹的行为实在太过粗野,难以掩人耳目。任何时候,只要有人力图拉抬某只股票的价格,或者发动我前面曾经不止一次说到的“对赌行偷袭”,经纪行便毫不犹豫祭起“庄家频繁洗筹”的套话向客户解释。
所谓对赌行偷袭,指某个股票的卖出价突然在短时间内下降2~3个点,目的只是为了在行情纸带上留下价格下跌的记录,这样对赌行就可以把无数做多该股票的小额交易者洗劫一空。
(如今,加密货币市场将“对赌行偷袭”行为称为“插针”,详见《火币、币安、OKEx等炒币平台“拔网线”“插针”是什么意思?》https://baiyunju.cc/7951 )
至于对倒,这类手法用起来总是令人提心吊胆,原因在于在不同的经纪商之间难以协调、难以同步操作,并且这类活动违反股票交易所的规则。
几年前,一位著名作手在对敲指令中取消了卖出指令,却忘了取消买入指令,结果另一位不知就里的经纪商在完成买入指令的过程中几分钟之内把价格推高了25点,然而,买入指令一完成,市场便同样快速地跌回起点。
对倒指令本来的意图是人为制造交易活跃的表象。但是,其实现手段如此不可靠,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你看,你甚至没法对你最好的经纪商抱有任何信心——如果你还希望他们保住纽约股票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话。不仅如此,如今的税法已经大大提高了所有包含虚假交易的手法的成本,比过去同样的做法高得多。
辞典上对“操纵”的定义还包括逼空行为(即囤积垄断)。现在,囤积垄断现象的产生既可能是操纵市场的结果,也可能是竞争性买入的结果,举例来说,1901年5月9日发生在北太平洋铁路上的囤积垄断事件肯定不属于操纵行为。在斯图兹汽车(Stutz)的囤积垄断事件中,有关各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无论从财务上说还是从声誉上说。就这一点来说,显然不属于蓄意谋划的逼空事件。
「 白云居丨https://baiyunju.cc 」
©禁止转载原文 欢迎分享网址 侵权必究:『白云居』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全文在线阅读丨19、卖空与逼空——史上有名的市场操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