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承浩:增程式新能源汽车保证了纯电体验,又解决了里程焦虑

近日,长安新能源CEO邓承浩在微信访谈中,详细论述了增程式和DHT等新能源车混动技术类型的区别和优缺点,从油耗表现、机械布置、动力感受、NVH感受等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邓承浩认为,增程式电动技术更像是纯电动解决里程焦虑的路径选择,既保证了完全的纯电体验,又避免了里程焦虑,如果用户购买出发点是电动化,但又担心里程焦虑,选择增程式电动汽车是合适的。

邓总还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上,应该鼓励多样化发展,而不是片面对比甚至刻意抹黑,应该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和市场。

邓承浩:增程式新能源汽车保证了纯电体验,又解决了里程焦虑
图片丨长安新能源CEO邓承浩微信采访截图

以下为访谈全文。

最近关于DHT和增程两种混合动力技术构型的讨论非常热烈,联想到之前大众和理想的讨论,作为一名研究跟踪过很多年混合动力技术路线的工程师,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混合动力界,技术路线其实百花齐放,过程大概是先发散再收敛,最后市场选出几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主流路线。

曾经看过一个国外专家的研究报告,分析出上万种可能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我也曾经深入研究过全球主要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做过很多归纳总结。归纳而言,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分为两类:单电机和双电机。

也有很多人对比单电机和双电机的优劣势。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更适合的场景。单电机根据电机位置分为P0、P1、P2、P2.5、P3、P4等,内部还可以各种组合;双电机根据发电机、驱动电机与发动机的耦合关系,分为串联、串并联和动力分流等。单电机技术路线整体偏动力性,双电机技术路线整体偏经济性。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德国流行单电机,因为德国交通体系对车辆动力性、最高车速要求非常高;为什么日本流行双电机,因为日本交通体系和法规标准对节能技术要求非常高。

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上,应该鼓励多样化发展,而不是片面对比甚至刻意抹黑,应该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和市场。

日产在全球推广E-Power,其实是串联混合动力,也就是增程技术路线;本田在全球推广iMMD,其实是串并联混合动力,也就是DHT技术路线;丰田在全球推广E-CVT技术路线,其实是动力分流混合动力

日产、本田和丰田,并没有将心思放在争论谁是落后谁是领先的技术,而是同台竞技,相互竞争,都获得了很不错的市场表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百花齐放才能推动技术的更快进步。而技术的进步,最后受益的,一定是广大消费者。

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从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技术路线上来讲,DHT和增程本就是近亲。作为近亲,非要争论谁的基因好,更没有意义。

一定车速范围内,两个技术路线一模一样;车速超过一定值后,DHT为了高速经济性取向,发动机进入了直驱模式;而增程为了更好的NVH和更纯粹的纯电驾驶感受,继续让发动机处于发电模式。

既然两种技术路线相似,那为什么还有那么激烈的争论?就像邻家孩子的对比,总希望自己更好一些。这个对比的过程,常常是夸大了自己的优点,也放大了小伙伴的缺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长安自主研发的CS75PHEV上,我们在国内较早量产了DHT技术路线。在全新纯电数字品牌长安深蓝上,我们又开发了增程式技术路线。所以,对于两种技术路线,我们积累了成套的试验数据,也有大量市场数据。

我的结论是,增程式和DHT混动两种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只是立场和出发点不同。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结论在回避矛盾,但从实践来看,确实如此。

从动力感受而言,两种技术路线的核心,主要取决于驱动电机的扭矩和功率,也会受到发动机能力的影响。进入高速工况,只要发动机排量足够,保电能力足够,两种技术路线几乎没有差异。

有人会担心增程构型高速发动机不直驱,馈电动力性可能不足。大可不必,中国选择的不是宝马i3曾经使用过的小排量救援型增程技术路线,我们的发动机排量多在1.5L上下,保电能力非常强,在馈电下动力性实际也非常优秀。

从机械布置分析,DHT发动机和发电机、驱动电机集成布局,前驱为主,如果想实现后驱功能,要么扩展到P134构型,后桥增加一个纯电驱动系统,要么参考油车后驱的方案。

增程发动机和发电机需集成布置,但驱动电机可以物理分离。当发动机和发电机放在前机舱、驱动电机放在后桥,就可以相对容易实现后驱。在油车时代,后驱是相对稀缺的技术,增程式更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带给了用户更好的后驱体验。

从油耗表现来看,很多人认为增程式先发电后驱动,多了一道转化过程,所以油耗不好,因此判断增程式是一种落后的技术。这个说法对了部分。对的是增程确实先发电再驱动,转化过程多了一些能量损失;但不对的是,这个说法忽略了发动机的效率。

增程发动机由于全域工作点非常稳定,平均效率会高于DHT。这一来一往,增程油耗并不一定就高于DHT。如果用户在城区使用增程,油耗可能优于DHT;但如果用户在高速使用增程,油耗可能弱于DHT。但相同车型相同边界,两种技术路线的差异其实并不太大。

从NVH感受来看(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增程式完全是纯电驾驶体验,只要发动机保电能力足够,各种驾驶工况下,NVH表现是比较好的。发动机的声音也非常纯粹,优秀产品甚至可能做到几乎无感运行。

增程式NVH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完全无电后的持续非常长的爬坡,这种工况下,有可能出现车速较低但发动机发电功率较大的情况。

所以,长安深蓝全新纯电专用平台EPA1确定动力技术路线之前,我专门找了一辆CS75PHEV,改为完全的增程模式,在云南山中转了好几天,发现动力性和NVH性能都非常棒,才最终决定推进增程技术路线。

深蓝03增程版试验车出来后,我和团队也专门到川西、重庆万盛南天门等测试车辆彻底没电后的动力系统表现,事实证明也是非常优秀的。

对于DHT,发动机NVH也非常好,大家在市场车辆上应该也有体会,其同样容易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动机介入直驱后,很多车型无法换挡,随着车速上涨,发动机转速会从2000rpm逐步拉倒4000rpm甚至更高,持续高转速下的发动机NVH存在挑战;二是原地大油门,有的车辆可能因为电池能力不足,发动机剧烈功率补偿,转速快速上涨,出现明显轰鸣。所以从NVH角度分析,增程式NVH会更加纯粹一些。

基于DHT混动和增程式的优劣势分析,在我看来,DHT混动技术更像是燃油车电气化改造的路径选择,解决的是燃油车的油耗问题,如果用户购买出发点是电气化,选择DHT是合适的。

而增程式电动技术更像是纯电动解决里程焦虑的路径选择,既保证了完全的纯电体验,又避免了里程焦虑,如果用户购买出发点是电动化,但又担心里程焦虑,选择增程是合适的。

三, 技术路线源于企业,优胜劣汰的法则终将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技术路线的选择,受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企业战略、内部资源等多重因素影响,决策源于企业。但是在企业间,争论单电机好还是双电机好,DHT好还是增程好,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不管企业取舍什么,选择什么,重要的是消费者在电动化和电气化之路上,有了更多选择。最终的法则,一定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消费者终将选择超越自己预期的技术和产品。

这也是我们打造深蓝03的初衷,给消费者提供超越预期的体验。我们的目标,给纯电用户超一流的数字化体验;给燃油用户纯粹的纯电体验、稀缺的后驱体验和跨越式的数字化体验。

经过我们反复打磨,细致验收,深蓝03即将量产,我们将在7月内上市,8月内大规模交付。在动力系统方面,我们有515km和705km纯电版本,也有具备200km纯电里程的增程版供大家选择,CLTC工况下满油满电可以达到1200公里。当然,我们还有极具未来感的氢燃料版本同步量产。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本文仅是个人观点,也不一定全部准确,但尽量做到客观。如果有不对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禁止转载原文 欢迎分享网址 侵权必究:『白云居』 » 邓承浩:增程式新能源汽车保证了纯电体验,又解决了里程焦虑

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