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完全不谈道德,也有很多的理由会让你在决定离开现任之前思索再三。
首先,我想你肯定是想找到和自己真正“契合”的人,而不是浮于表面,对不对?那就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可能会干扰你判断的效应:
1、替代效应(Replacement Effect)
在创新领域,一般我们称大公司为现任(Incumbent),而小公司为进入者(Entrant)。同样的情况下,小公司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和投入比例,往往要比大公司要高。为什么呢?因为大公司搞创新,是革自己的命,相当于自己把自己的产品给取代了——尤其是在小公司没有成功的新产品的情况下,大公司自己取代自己并没有任何市场份额上的提高,反而还需要支出一笔巨大的研发费用。而小公司则不然,小公司如果研发不出来,是无法和大公司进行竞争的,或者压根就无法进入这个市场。也就是说,因为小公司有取代大公司上位的潜在可能,所以其动机更强,会在研发(琢磨对方心理?)上表现的更加的优异。这个称之为替代效应。
有句恋爱中的俗话叫做『不要相信在野党的承诺』,其实话糙理不糙,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因为这种潜在取代的可能性,所以即便是同样的两个真实和你契合度差不多的两个人,进入者会更有动机和你表现的更加契合。所以如果只看表面的契合度,那么很可能你放弃的是真正和你更加契合的现任,而选择了其实不那么匹配的进入者。而一旦进入者成为了现任,那么同样的逻辑也会应用在对方身上,对方不会像进入者的时候那样表现的如此契合。到时候求助于经济学也没有办法,毕竟你的行为很可能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承诺(Irreversable Commitment)。
2、棘轮效应(Rachet Effect)
棘轮效应命名来自于计划经济时代,那些效益比较高的工厂,下一年发下来的生产计划就会比较高,以至于效益高的工厂反而更忙更累,效益比较差的工厂落得清闲。所谓棘轮,就是带倒刺的齿轮,能进不能退。
生活中的棘轮效应通常发生在稳定的情侣和夫妻之间。因为“恋人如何对待自己”这件事情本身存在一定的粘性——就像公司给员工的待遇一样,如果待遇一开始比较差,慢慢不断变好,那么员工会一直很满意;而如果一开始标准就很高,那么之后稍微不好,员工就会抱怨。这就是棘轮效应——人的消费、待遇、享受等等都是可上不可下的。
显然,长期相处的夫妻之间,也存在着这种棘轮效应,因为长期相处,很难做到长期不断增加——或者说长期保持高水准都很困难。就算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对你的态度是持之以恒的好,那么久而久之,就不会觉得好;所谓“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觉其臭”。而遇到的所谓更好看,更优秀更匹配的人,往往还处在上升期,所以满意度自然较高。
所以当决定离开现任之前,要想想自己现在觉得现任没有进入者好的地方,是不是因为棘轮效应——并且还要预料到,当进入者成为新的现任之后,同样会出现棘轮效应。
3、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
恋人相处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相互了解的过程,而自己和现任之间的了解,通常是大于自己和新认识的“知己”之间的了解。也就是说,对方和自己如此“契合”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楚。是真心还是假意,是有所图谋还是情不自禁?因为进入者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私人信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策略,而现任则受制于信息的透明,无法采取这种策略,故而进入者所表现出来的好看、优秀和价值观的匹配可能仅仅是一个策略性的行为,而非真实。 这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选择的情况。
当然,现任和进入者的博弈可能还有很多,我以上只是举了自己想起来的例子。对于一个假想的,完全理性的人来说,当充分考虑了各种策略性因素之后,当然是可以“来去自由”的。但是人总是容易“短视”和“有限理性”的,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个外力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决策的正确度呢?
接下来我们要谈道德了,因为这种外力就是道德的作用。我一直认为,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不是孤立而静止的存在的,其背后很可能有切切实实的利益上的因素使之成为大家公认的道德稳定下来。比如“对现任的承诺和责任感”就是其中之一。表面上看,道德是对个人决策的约束,是束缚了人们的自由选择的“绑架”,故而是不好的;但是如果这个所谓的自由选择,因为人们短期的行为非理性,从长期来看并不是“正确”的呢?
所以题主不要动辄说道德绑架如何如何,因为所谓道德绑架在这里很可能就起到了“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作用,就像张三丰所说的: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人们在道德约束下做出的短视的行为,可能两种扭曲相互抵消了大部分,从而恰恰更加的接近长期的、真正的最优选择。
作者:司马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禁止转载原文 欢迎分享网址 侵权必究:『白云居』 » 如果你遇上更好看、优秀、价值匹配的人,会离开现任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