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几位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首推毛泽东,没有之一!
立言:《毛泽东选集》,说理清晰透彻,抒情豪气冲天;《毛泽东诗词》,气象万千,雄浑慨然!
立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倒三座大山,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一穷二白起步,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系统,泽被神州!
立德:毛泽东思想从1945年七大起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一生勤俭,做主席还是穿打补丁的袜子,办公室就是书房、卧室;抗美援朝,他作为父亲,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却作为主席,保护了千万人的儿子。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一生都在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而努力,真正做到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他从不偏安、从不投降。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不为通缉悬赏所惧,不沽名学霸王,不蜕变学闯王。这是一位纯粹的革命者,这是怎样一种精、气、神!
“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若问我,这算不算立德?我想说,这句话定义了立德。
“三不朽”
“三不朽”之说出自《左传》,鲁国大夫叔孙豹以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可见,原始版本中,这三个不朽的层次还有区别,按照层次从低到高,应该是立言、立功、立德。
我理解,叔孙豹这么说,是因为:
立言看上去最容易,毕竟,理论上说,一个人、一支笔就可以走立言之路了,无论世道如何,总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立功就需要机遇,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功要成,首先要在“将”的位子上,而从一个士兵走向将军,固然要靠个人努力,但运气也是不必可少的;
立德,这就太难了。“德”这个东西,是一种社会规范,需要别人承认的。曾国藩也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埋个伏笔,文正公这里举了一些例子,之后咱们对比时可以用到。)
按这个逻辑,咱们从易往难说。
立言
《毛泽东选集》,现在通行的是4卷本,选录了毛泽东同志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四九年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我敢说,真正静下心来读过的人都明白这套书的价值。
随便举几个例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源自毛泽东32天的实地调查,写得极其生动、极其形象,许多都是口语化的表达,还有不少湖南方言,但是报告揭示了的道理极其深刻,天才般地预言了农民和农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农会工作的梳理,实质上也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摘一段该篇中的文字,讲的是农会普及政治宣传的成效——“孙中山先生的那篇遗嘱,乡下农民也有些晓得念了。他们从那篇遗嘱里取出了“自由”、“平等”、“三民主义”、“不平等条约”这些名词,颇生硬地应用在他们的生活上。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有趣不?深刻不?
1937年夏天所成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影响了几代人!2014年,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教授在“清华经管顾问委员进课堂”活动后和我们有个餐叙,我问他能不能给我们推荐点书,他说,“你就读两篇文章。一个《矛盾论》,一个《实践论》。《实践论》给我信心,《矛盾论》教我方法。”此言得之。
《论持久战》,作为今人,我在读这篇时常常有种错觉——这分明应该是抗战胜利后做的总结啊。可是它偏偏就是毛泽东在1938年5月、6月于延安的山沟里做的讲演。这篇可以说是毛泽东作为一个战略家,留给后世的教科书。
读《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真是让人有种浑身战栗之感!1941年写的,如今再看,毫不过时,而似乎显得愈发深刻!他剖析文艺工作者存在“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问题,仿佛说的就是现如今那些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家伙们。他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一下子就把实质抓住了。他又谈到方法论,把“提高”和“普及”的关系说的透彻、精彩。他又讲“歌颂”和“暴露”的关系,讲“效果”和“立场”的问题,他说“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绝了!“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是出于此篇。2016年4月,我去了一趟延安,站在毛主席作出这篇讲话的礼堂里,想象当年情境,心潮万千起伏,一个字,“服”。
其实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很多著作也是非常精彩,譬如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他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说“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用一句话就把人震住了,“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他讲“党和非党的关系”,又是石破天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哪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这个道理,过去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如果只读到这里,恐怕要吓坏众人,但是毛主席话锋一转,接着说,“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如今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不可。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前一段可谓“解放思想”,后一段则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谁读谁知道。
至于毛泽东诗词,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这样评述:“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是不是觉得话说得很满了?但是咱们去读读这些句子,感受下这个意象与气魄,难道还会觉得贺敬之的话说过头了么?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还有基本“地球人都知道”的《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这里再倾情推荐一首毛主席1964年所作的《贺新郎 读史》,这首词1978年才首次公开,人类万年的历史,他几句词就概括了,而其中饱含的革命热情与深厚哲理,实在值得咂摸: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先前埋过了伏笔,曾文正对“立言”的举例是“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答主注:应该是指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诚然,这些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但是依我看,毛泽东在立言上已经超越了这些前人。
立功
立功的问题对于开国领袖而言,再好说不过了。再引曾文正的举例“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这里应当说的是“萧何,曹参,房玄龄,杜如晦,郭子仪,李光弼,韩世忠,岳飞”,嚯,这里面要么是千古名相,要么是民族英雄,哪一个不是功绩赫赫!
但是,毛泽东的功绩比他们要大得多!
其实这么比根本也不公平,某种意义上,这些先贤的功绩和毛泽东同志比起来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才是毛泽东的参考系!
也难为了曾文正,他不是没听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在他的时代,他只有“人臣”之命,便只能举“人臣”的例子,如果拿“天子”打比方,恐怕项上人头就难保了。
说回正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不光是比不上毛泽东的文采风骚,就是在“领导者的本职工作”上,也逊色于毛泽东。
生于1893年,毛泽东人生中大半时光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1894年,毛泽东仅一岁,甲午海战中大清国惨败于“蕞尔小国”日本,这彻底惊醒了中国人的“天朝梦”。百年以前,在无数不平等条约压迫之下,中国人可是和狗一起被“禁止入内”的!
毛泽东北上旧都求真理,南下沪上做代表,井冈山上建立根据地,瑞金城里组建苏维埃,风餐露宿时时有,枪林弹雨太寻常。
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哪一场不是硬仗啊?
这一部分引用两篇文献作结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答主注:这句话尤其好!)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早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前,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这个问题上的右倾危险。革命失败后,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在1927年至1949年的二十二年中,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982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013年《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立德
什么是立德?不好回答,比较抽象了。“立”好说,是个动词,但什么是“德”?就比较复杂了。
道德、品德、德行,各个都是非常抽象的名词。
我的理解是,中国人所说的“德”是对一个人总的评价,是综合了一个人的一生的一种“盖棺定论”。
从字形上分析这个“德”字,非常有趣。
德字左边是“彳”(chì)(习惯上叫“双人旁”),这个字是“行走”的意思,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那右边有个“罒”,像一只眼睛,底下还有一个“心”,右边最上面是个“十”,无论横竖都是很正。那结合起来,这个字的意思就出来了,“目正、心正、行正”则为“德”。
那么,再来看毛泽东同志的一生。
为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他的一妻一子两弟一妹一侄全都牺牲了。
他一生生活极其简朴,工作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可以参见以下两段话。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82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2013年《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若问我,这算不算立德?我想说,这句话定义了立德。
关于立德。上一段引文中“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这句话,其实有点睛之妙。
“向往进步”,并且倾其一生,为“追求进步”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这不是“德”是什么?
他从不偏安、从不投降。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不为通缉悬赏所惧,不沽名学霸王,不蜕变学闯王。这是一位纯粹的革命者,这是怎样一种精、气、神!
仅举一例吧,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重点进攻”阶段,胡宗南猛扑延安,追兵离毛泽东“只有四五百米远”,情况紧急,“命悬一线”,毛泽东却坚决不肯离开陕北。
摘选一段中共党史出版社《张耀祠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的文字如下:
毛主席对他们的建议非常理解。但是,他从全局考虑认为,他不能离开陕北,坚持要留在陕北前线。他说:“我留在陕北前线,才能拖住胡宗南,减少其他战场上的压力,有利于别的战场打胜仗。现在我们面临的任务很多,但是,第一位的是要在军事上打败国民党蒋介石,没有这一条,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又说:“这个时候中央离开陕北,陕北人民会怎么想?全国人民会怎么想?中央红军长征以后,我们的党像孩子生了一场病,是延安的小米,延河的水使我们恢复了元气,使革命站稳了脚跟。前天离开延安时,一位老房东跑来问我:延安的小米香不香?延河的水甜不甜?我无言以对。至于安全问题,哪里人民拥护我们,哪里才有安全。陕北人民好,陕北的地势也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是有保障的。”
毛主席坚持留在陕北,讲了两条理由:“我们在延安住了10多年,一直处在和平的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要走,我无颜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见面。我决心和陕北人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我不离开陕北前线还有一个理由,胡宗南有20多万人,我军只有2万多人,陕北战场敌我兵力对比是10比1,我们的其他战场要好得多,敌我兵力对比不这么悬殊,常委分工要我负责军事,我不在陕北前线,谁在陕北前线?现在好几个解放区刚夺得主动权,我留在陕北前线,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到别的战场上去。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战场上就可以减轻点压力”。
毛主席最后说:“留给我们四个半连,其余的人立即过黄河。”
朱德同志说:“这不行,太少了,武器装备不好,我们不放心。”
刘少奇同志说:“再调一个团吧。”
毛主席说:“只留四个半连,兵要到前线去消灭敌人。我们靠陕北人民,靠自己保卫自己。”
直到晚年,毛泽东还在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法兰西革命》。他一生都是一位忠诚的革命者,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写在最后:
1917年8月,25岁的毛泽东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文正确实伟大。题目中提到的诸葛亮、王阳明,也当然是闪耀的明星。
然而,时势造英雄,毛泽东同志生在风雨如晦的19世纪末期,长于风起云涌的20世纪初期,创业于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中叶。这是前人比不了的。
作者:Jason Li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禁止转载原文 欢迎分享网址 侵权必究:『白云居』 » 只有毛泽东,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