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接触传播、飞沫传播。2020年2月8日,上海卫生防疫专家声称,该病毒还有另一种传播途径:气溶胶传播。
这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很多人感到恐慌。这是否意味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传播能力被低估了?空气也不安全了?传播范围扩大了?
实际上,并没有必要害怕。下面,让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科普,以介绍气溶胶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距离,以及与空气传播的区别,和如何来预防。
什么是气溶胶?
气溶胶翻译自英文Aerosol,直译为气雾剂,烟雾质。这是一个不太容易让人从字面领会其含义的名词。
气溶胶,是指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而不沉降的固体、液体微粒。这些微粒非常小,其粒径通常只有0.01-10微米。它们悬浮于空气中,就如被粘胶固定在空气里,整片空气看起来也如胶状物。例如,云雾、灰尘、飞沫核,都是气溶胶。
气溶胶传播是什么意思?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会产生飞沫。这些飞沫大小不一,有大飞沫、小飞沫,当飞沫被蒸发失去水分,仅剩下蛋白质和病原体而变得小于5微米时,就成为飞沫核。飞沫核是非常小的微粒,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这就形成了气溶胶。
如果形成气溶胶的飞沫核,是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者其他传染性患者喷出的,那么这些飞沫核就可能携带病毒,从而具有了传染能力。
如果吸入这些气溶胶状态并携带病毒的飞沫核,就有可能被传染疾病,这就是气溶胶传播。
实际上,“气溶胶传播”,就是“飞沫传播”。准确一点说,就是特指“飞沫核传播”,这并不是新发现的传播方式。
气溶胶传播范围是多少米?
由以上描述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传播,实际上就是飞沫核传播,那么飞沫核的传播距离是多少呢?
大飞沫:1米内
小飞沫:1-2米
飞沫核:50米,在风力推动下甚至可达数公里,悬浮时间可达几小时,甚至几天。
可见,气溶胶传播范围,通常能达到50米,在有合适的气流助力等特殊情况下,最远可达几公里。
传播范围这么大,气溶胶传播很可怕吗?
结论是不可怕!疫情发展至今已经有两个月,并没有病例证明气溶胶传播导致了病毒传染。目前的确诊、疑似病例,都有明确的接触其他感染者或其污染物的经历。
如果只是从传播范围来看,气溶胶可传播几公里,的确是很可怕。但是实际上,由传染性飞沫核形成的气溶胶并不会具有很大的威胁。
因为,飞沫核通常是由大、小飞沫在喷射过程中蒸发变小而形成,其本身已是较干燥的微粒,所携带病毒数量非常少,而且通常已遭到破坏,存活度极低,已不具有太大的传染能力。
而且之前讨论过,引起武汉肺炎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本身非常脆弱,离开了宿主,飘浮在飞沫中,其存活时间很短暂。较干燥的飞沫核所携带的病毒存活时间更短,存活度更低,即使被吸入,也不会有传染危险。可参阅:病毒存活时间仅5天,意味着什么?如何利用此特性进行预防?
在2月9日的央视新闻中,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专家也再次强调: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依然是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没有证据显示通过气溶胶可以传播。
而且飞沫传播主要是近距离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距离极短,通常在2米内,更不会在空气中长久飘浮,几秒内就会降落。
气溶胶传播与空气传播有什么区别?
空气传播,英文为air-borne infection或airborne transmission,意思是病毒在空气中扩散、弥漫,通过空气传染到新的宿主。广义的空气传播概念,也包括依赖于飞沫、飞沫核、尘埃等微粒携带病毒进行传播的方式。
但是,严格来说,二者也不能混为一谈,需要从其来源和具体病毒进行分析。
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通常是人为来源,常见于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以及医护工作者为患者插管、吸痰等治疗过程中产生。这些飞沫在喷射到空气中后,大部分会在几秒内沉降落地,少量飞沫核的悬浮时间虽然会久一些,范围大一些,但其携带病毒非常有限,病毒本身也已经很难有传染能力了。
预防气溶胶传播
©禁止转载原文 欢迎分享网址 侵权必究:『白云居』 » 科普:气溶胶传播的概念,以及与空气传播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