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

汉服图片来源于疯子·不老梦
汉服

近年来汉服运动愈演愈热,同胞们对汉服的认知正逐渐扩大,社会对于汉服的接受度也在慢慢提高。但在汉服的复兴之路上,仍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在现代,我们为什么还要穿汉服?

这个问题是目前很多人所迷茫和疑惑的。而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必须得明白,究竟什么是汉服。

自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汉服在滔天血泪里丢失了它的传承。几百年的时间过去,当热血暗淡,当历史抹平,我们对它遗忘得极为彻底。不仅遗忘了它的模样它的名字,甚至遗忘了,它到底是什么。

这些年科普汉服的历程中,无数次遇见,当和对面的人说起汉服,得到的是一脸讶异或玩味的回应:

汉服?都什么时代了还穿汉朝的衣服?

你们干脆穿越回汉朝就是了,现在是21世纪,让大家都穿汉服不现实。

穿汉服有什么用?穿件衣服就能复兴传统文化?可笑。

哪怕在同袍之中,秉承这样观念的也不在少数:汉服就是一件衣服而已,我穿汉服,只是因为它好看呀。

每每遇此,不胜感叹。

汉服的释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汉朝的衣服?古代穿的衣服?一些影视剧里的古风服装?一种普通的复古衣服款式?

都不是。

所谓汉服,简而言之,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也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未改之衣冠。

历朝历代,除了非华夏民族的著书,中华正统典籍中极少出现“汉服”的字眼,而是用“衣冠、冠服、冠裳、衣裳”等作为描述。

如同中医学本是华夏唯有的医学,汉服,则是华夏唯有的衣服。它有着坚定的思想文化核心,规范的制度标准,严正的礼仪要求,更是完善细致的一整套体系。

到这里又有人说了,既然汉服是汉民族的衣服,那么汉民族穿过的所有衣服都应该是汉服呀。包括汉唐宋明,还要包括元清。至于先秦?那个时候有汉族这个说法吗?没有就不算喽。

他们甚至认为汉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而漫长的历史变革中,汉族人所穿过的衣服都可以叫汉服,不问来源不问因由。

继而依照这个理论,我们这几十上百年,汉族人穿旗袍,穿中山装,穿西服,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纳入汉服这个大框架中。

……这个逻辑真的很强盗。

可以试想,如果依照这个逻辑发展和盛行起来,那么最终所谓汉服只能像如今的所谓国学一样,沦为一个巨型的垃圾筐,什么都能往里塞。到那个时候,思想的垃圾筐,服饰的垃圾筐……各种各样的垃圾筐最终被他们合成一个名为传统文化的垃圾筐。

这才是华夏文明真正的消亡。

那么回归正题,汉服有标准吗?当然是有的。

前面就说过,汉服,有着坚定的思想文化核心。这个核心是什么?

很简单,合道。通俗来讲,也可以说天人合一。

我们的祖先,不论创造任何事物,皆是法天象地,蕴含深刻哲理同时又极具实用价值的。

而在传统经典中,先贤们也在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任何东西,任何行为,只有合乎道法自然,合乎天地规律,才能真正地辅助人类长久的生存和生活。

乐器是这样,中医是这样,礼仪是这样。

汉服,也是这样。

款式、色泽、细节的处理,这些与时俱进集思广益,做些变化做些改动,都没有问题。但是,它所依存的核心,所承载的文化思想,是绝对不能有所让步和改变的。

打个比方来说,自己家族府门上的牌匾,可以借鉴其他家族的木材、设计、颜色乃至字体,这些元素的改变都无伤大雅,但如果是一群异姓族人闯进来,屠了你的族亲,摘了你家的牌匾,大摇大摆地换上他们的“×氏家族”,难道残存在府中的本姓族人,会不以此为耻,反而振振有词地说这里住着我们家族的人,它就是我们家族的匾吗?甚至多年之后,夺回府邸占有权的后人,还洋洋自得地将其归于家族发展演变的成果,或是以可笑的完全包容论为思想指导,仍然在那“×氏家族”的牌匾之下进进出出?怕是会让天下人笑掉大牙。

同理,在汉服发展历史上,以不改变中华思想文化核心为前提的改造设计,皆可以承认其身份。而一旦脱离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必须坚决地抵制和排斥,将它从汉服的框架中剔除出去。

一些人可能觉得,我举的这个例子不恰当,太过于夸张了。

衣服而已,如何与家族的牌匾相提并论?

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更多人知道,中国人,自称华夏民族,中国,古称礼仪之邦、衣冠上国。

单单从这些称谓,就不难看出,汉服汉礼,它们对于华夏民族的意义,根本无异于门面牌匾,无异于身份的象征。

清朝入关后,为何宁可不顾刚刚稳固的统治,宁可面对天下万民的拼死反抗,宁可造出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滔天杀孽,也要铁了心地颁布和实施“剃发易服”令呢?

正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认为:“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数世之后,皆成汉俗”……

看,连侵略者都懂的道理,如今却被我们的族人当成了笑谈。

穿了汉服就能复兴传统文化吗?的确不一定。

但是,连汉服都不认可的人,首先就失去了复兴华夏文明的资格。

如果在中华大地上,汉服不见,汉礼不复,无服章之美,无礼仪之大。那么,所谓华夏也便名存实亡矣。

清康熙六年,朝鲜使者来华,回国后对其君王感叹说“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并在记录中写道当时京都民众“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

而至清朝中期,京都居民再见明制衣冠,居然已经表现出新奇和惊讶,认为自己的“剃发垂辫,窄衣紧袖”才是真正的“华夏衣冠”。

自此,韩朝日本等国,逐渐褪去了对中国的尊崇和认可,认为自己的国家才是真正继承了中华文化,而曾经被称衣冠上国的土地早已沦为了蛮夷的领土。他们纷纷以小中华自居,对中国的态度从“文化同源”到鄙夷不屑,皆由此也。

“胡衣猴冠,废先代之服冕,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如此历史,怎不令人心惊胆寒。

想要复兴真正的中华文化,首先要拾起“汉服”,这张真正的华夏民族的匾额,认准自己的根,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建立起同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民族归属感,那么之后的一切作为,才能真正产生其价值和意义。“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绝不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穿汉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常讲文化,讲文化复兴。但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文化。酸绉绉地舞文弄墨,不加辨别的大量阅读,呆板生硬的高等文凭,似乎这些才是有文化的象征。

然而事实上,文学领域只是文化极为狭窄的一个方面。中华文化,来源于天地大道,道也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本万物之宗,为百姓日用。它无形无象,却涵于万象,无处不在,它是华夏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根基。

汉服,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包含于华夏文明的体系之中,所蕴含的,也正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

我们穿汉服,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为了蔽体,为了形式,最重要的是通过“汉服”这个器,来触摸它所连接的更深处的本源文化。

同理,琴棋书画,易学中医,经书典籍,以及传统武术等等,一切由中华文化所延伸出来的生活内容,在当代复兴之路上,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否则一旦丢失了文化,再繁荣的器物,也没有了灵魂。

我们要做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全方位地重建起真正适合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模式,为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建设完整的一系列的基础配套内容。

而汉服作为日用之首,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着汉服,正汉容,通其道法理义,知其文化内涵。复我衣冠,兴我中华。修身养生,美观大方,内涵深厚,繁简齐备,体系完整。那么作为华夏民族,为什么要用西方文化所衍生的西式服装来取代华夏衣冠体系呢?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呢?原因就在于此。

文 | 韬略学堂

©禁止转载原文 欢迎分享网址 侵权必究:『白云居』 » 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

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