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什么巨牛逼的背景资源,没造过反,没参与什么改朝换代,一辈子混得凄惶落魄,如丧家之犬。
平凡甚至失意。
就是这么一个人,经济物质条件上的布衣,被司马迁列入“世家”,号称“至圣(人种上跟一般人就不是一个维度的)”、“素王”(超越时空、疆土的王者),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简单而言,孔子达到了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极限。
1.生逢乱世,垂万世之统。
简单说,就是孔子缔造了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化认同,可以说在传统中国社会里达到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境地。
这个东西有多重要,看看今天就知道了。那么多国师,也没结出什么茧。
孔子生于乱世,礼崩乐坏,他一直试图寻求解决之道,包括延续周公以降的礼仪复古等,并殷切地盼望通过干政来完成文化复兴。
可惜命运乖蹇,不如人愿。
孔子曾感叹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给我一个实施三年计划的机会,我就能把复兴大业给做起来。可惜当时包括晏子在内的清醒的政治家都不认同他,孔子可能适合这个文化族群,但是不适合这个时代。终其一生,孔子都是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孔子这种“通过干预君主来改革法度”的思维模式,就此传了下来,成为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最初版本。
不能生逢际会,孔子也没有闲着。随着年齿日增,他的焦虑感越来越强,一方面是作为倜傥之士深恐人死名灭,更大层面则是害怕斯文沦丧、世道就这么坏下去,于是就有了笔削春秋的事儿,孔子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严格来讲,春秋并不是狭义的史学范畴,而属于经学或者子学(经学不过是经典化的子学),是孔子借历史事件承托文化观念的著作。
通俗讲,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本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应该怎么样立足一个无神的世界去获得生的意义。
讲到这里,你可能明白孔子做的是什么事情了:在不使用“彼岸世界”这一常规的忽悠手段的情况下,孔子完成了世尊等宗教家的功业。
从孔子而后,中国人(从智识精英到普通民众)不用再在宗教的圈子里打转,才算是真正的、完全通过政治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世界。
孔子身上有很重的功利实用色彩,相比求真,他更在意求用。他把哲学、宗教、政治所追求的东西,通过政治(自然包含道德)的方式给构建了出来。他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精英分子,他不会有“真理不会随着周公之死而消亡”的想法,他让精英的存在意义,和庶众的幸福紧密联合在一起。如此以来,精英不必另辟领域,民众被置于知识精英分子的引导下,二者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权力义务关系。
通过建立政治、伦理、宗法上的差序格局,孔子安排了一张“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的身份—生存意义图,每个人都各安其位,稳定则压倒一切。
政治失意的孔子,反而取得了超越时代的文化成就。这不是什么三不朽,这曾一度是不朽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要推翻旧社会,必先打倒孔家店。
任何一次对孔子的推翻,都印证了昔日世界里孔子文化观念体系的完美。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裳穿了几千年,不能因为弃旧换新,就否认这衣裳在过去几千年的存在价值。
这是孔子的德性指数,满分。
2.有教无类,打破阶级壁垒的盗火者。
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在他之前,教育是贵族的事情。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说法,并身体力行贯彻之。所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哪怕你提个腊肉来见我,那我没有不教你点啥的道理。
这种办学观念非常前卫,首先,面向的学生对象是极度广泛的,拿着束脩来的,我都让你进门;其次,学生必须是尊师重道的,确立了二者的地位关系;最后,先生传播知识是有报酬,而不是纯道德主义的无私奉献,这保证了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
通过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孔子打破了贵族对知识、学术的垄断,当然也让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没落贵族失官之后在民间找到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和物质保障。
有教无类这个事情,为之后平民阶层提供了阶层上升的通道,从而也增强了统治的稳定性。没有教育的普及,平民参政便无从提起,中国社会势必是另一种情况。
另一方面,在乱世年代,造反组织里也少不了底层知识分子的身影,他们往往能赋予造反以社会重建的意义,不至令造反者沦为流寇。
家财万贯,不如诗书一卷。如果有人搞土地革命你能看到好,文化革命可是比土地革命牛逼多了——而且还成功了几千年。
3.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儒。
这一点的话,无疑对巩固孔子的历史地位更加现实。
比如说,如果不肯定孔子,那么所有以孔子学说继承者自命的人的历史地位,都需要重新评价。
包括但是不限于:孔门十哲、曾参、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以及两汉经学家、司马迁、韩愈、朱熹等宋儒、王阳明等心学、康梁等维新派……
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读孔夫子的书长大的,要扳倒孔子,多少人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另一方面,孔子不是光沾好处,也为他的徒子徒孙们划定了人生信仰,这包括你发达的时候做什么,穷困的时候做什么。什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什么在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政治道德观念,都是打孔子这儿继承的。
4.作为史学家的孔子
章学诚讲,六经皆史,可谓是很有见地的史观。六经是什么?记载先王陈迹的历史素材,学习六经,即学习历史和教化。就此而言,孔子又是个史家、及史学普及者。后世著史与著文颇有不同,著文讲究有发明创新,处处描摹古人,那就不成文章了;著史则讲究述而不作,如此才能有根基、有来历,不止沦为历史发明家。述而不作的祖师爷,自然也是孔子。是后司马迁作《太史公书》,也是以孔子继承者自命的。
现在你还觉得孔子被过誉了吗?
作者:凯常 欢迎关注公众号:凯鹅读书看电影
©禁止转载原文 欢迎分享网址 侵权必究:『白云居』 » 孔子是否被过誉?如何评论孔子?